close
【上接149期(中)】

十一、台灣博物館主辦「貝殼的故事」展

由國立台灣博物館主辦的「貝殼的故事」展, 目前於台中豐原市的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展出至430, 預定53將移至基隆展出, 此活動由本會賴景陽理事主講介紹, 歡迎大家扶老攜幼蒞臨參加。

 

十二、郵政博物館舉辦海洋生物郵展暨珍奇貝殼展覽

        位於台北市南海路的台灣郵政博物館舉辦海洋生物郵展暨珍奇貝殼展覽, 43起自4/27日止, 本會為協辦單位, 由郭斯傑秘書長與柯富鐘常務理事提供貝殼標本參展, 並由郭斯傑秘書長於4310AM11AM主講繽紛的貝殼與軟體動物”, 歡迎大家扶老攜幼蒞臨參加。

 

十三、"換個角度欣賞貝殼"-談以貝類為主題的生態旅遊

邱郁文

高雄醫學大學 生物醫學暨環境生物學系

E-mail: chiuyw@kmu.edu.tw

摘要

貝類對大多數人而言有著不同的價值,多彩美麗的貝殼是集貝者迷人的執著,逸雅一族則是美麗工藝的素材,匠師認絕佳的刀柄及琴箱的材料,對饕客而言是菜單中美味的玉柱江瑤、鮑魚九孔,淡菜生蠔,到法國庭園蝸牛都滿足我輩凡夫的口慾。貝類對人多樣的利用造成天然貝類在過渡漁撈及棲地破壞之下,族群大量銳減,而大多數的貝類仍然無法在人為環境中完全養殖,不像牡蠣及文蛤等物種已經發展出完善的養殖的技術,因為它們仍須以天然的棲地來作為養殖場所,加上人為繁養殖必須面臨土地及自然資源的開發成本,因此結合貝類的棲地保育、物種增殖結合新型態的旅遊方式-以貝類為主題生態旅遊在台灣開始萌芽。這種旅遊方式為地方以提供合理的開發和永續資源間的平衡,維護生物资源多樣性,而復育的成果貝類將不只是秤斤論兩算的價值,而是蘊含無限綠色商機的永續產業,漁村經濟轉型的推手,也是產業升級的踏腳石。

貝類是極具食用價值的生物,自古以經常出現食譜中,美味的玉柱江瑤、鮑魚九孔,到國外的法國庭園蝸牛等。許多物種如牡蠣及文蛤等物種已經發展出完善大量養殖的技術,但這些物種僅是少數,實際多數的貝類仍然無法在人為環境中完全養殖,然而天然野生貝類卻面臨相當大的採捕壓力,且難以滿足人類的需要。以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資料來看,全世界的貝類養殖品種一共僅有44種,其中光養殖牡蠣就佔了11種,根據聯合國糧農组織在20世纪90年代的統計,世界海產貝類中以牡蠣的產量最高,再來是贻貝,而扇贝的居第三位。雖然提高養殖技術以人工方式增加產量的目標是目前已經發展的方向,相關方面的研究不也不斷的有創新突破,然而,因為貝類對繁養殖環境的要求非常嚴苛,稍有差錯時就會引發病症或其他損失的結果。

因此,人為繁養殖貝類所需的件及技術所承担的風險相當大。而目前為止,我們所採行用來提高產量的方法除了增加養殖面積外,就是提高養殖密度來解決問題,然而這些做法也衍生出其他相關問題,本文將提出生物多樣性的概念來探討貝類繁養殖技術發展及結合的建議,以經營保護區並適度開放,在結合生態旅遊等漁村加值經營生物多樣性實務推動的觀念,並且提出目前所面臨的需要養殖技術支援的關鍵點。

為了兼顧發展漁業產業和保護海岸生態,有一個全球性的生物多樣性概念逐漸綻放,我們可以在這個概念下思考貝類漁業的發展模式,期望能夠結合經濟發展及生態保育,同時兼顧生活、生產及生態的思考方法,這個三生一體的概念就是生物多樣性的精神,生物多樣就是確保大自然中不同的生物資源和他們所棲息的棲地可以得到保護並且永續利用。以貝類而言貝類本身特質或成本限制在人工環境養殖的成效,必須以天然的棲地來作為養殖場所,或者因天然產地過度捕捞,種群銳减而资源嚴重枯竭時,此時必須進行貝類放流增殖,以放流方式補充自然棲地中種群数量,提高子代數量,確保资源的再補充。以提供藉以合理的開發和永續資源間的平衡,維護生物资源多樣性。

馬祖在台灣地圖上是看不到小島,位於閩江口的她得天獨厚的承接遮豐富養鹽,提供了魚貝類絕佳的棲息地,豐富的貝類資源提供居民挖掘採捕的傳統漁獲方式,過去幾年在政府及民間的合作下,舉辦了花蛤節,希望以體驗潮間帶的活動,結合地方生態漁法來吸引遊客,同時也凝聚旅外鄉親的向心力,首辦成功全村上下一心,希望年年再辦,次年更是成功,並在專家建議之下進行放流,一年後擴大舉辦,成為地方特色,頗受好評,政府的行政資源支持下以放流的方法達到了漁獲增加,居民及遊客齊聲讚許。這樣的以貝類為永續經營的物種進而發展成光光產業,在日本地沿海漁村有許多的成功案例供我們仿效,以復育的行動永續傳統產業,居民的熱誠值得掌聲,輔導單位的用心更是功不可沒,學者和政府擔任教育或輔導監督的工作更是不可或缺的。

北海有一個社區,優美的海岸景觀擁有相當少見的藻礁地形,藻礁多孔隙的微棲地提供了潮間帶生物幼苗棲息的絕佳場所,老一代的長輩都兼以撿拾潮間帶的貝類來貼補家用,但是隨著環境污染,遊客壓力,這些貝類變少了。她們改以破壞藻礁的方式來挖取沙蠶,藻礁破壞了,生物棲地消失了,在這個惡性循環之下,居民將永遠失去他們祖先代代賴以為生的祖蔭。如果能夠透過與社區居民的溝通,建議居民改變作業方式,接受復育貝類作為地方特色的概念,一起保護這塊稀有的藻礁海岸,在保護生物多性的大原則下,以就地取種的放苗策略,復育潮間帶的關鍵及指標物種,發起了地居民巡守海岸,同時建議中央補助經費,地方政府協助放養珠螺種苗,協助居民成立海岸巡守隊,並進ㄧ步與鄰近景點結合,串連觀光路線,強調以生態旅遊為主題,發展出以貝類為主的休閒產業,同時改善生態環境及經濟,並讓居民能夠保有珠螺的傳統產業,同時並維護藻礁的海岸生態。我們常說要化小愛為大愛,我們貝類學會的愛貝同好,足跡跑遍了台灣各地海邊及山上,我們若能多換個角度思考如何去保育貝類的棲地,雖然有些地點不見經傳,但都可能蘊藏著許多珍奇的物種,這些物種都有它的生態地位及價值,有一天它的體內某個成份都可能變成抗癌新藥,所以思考棲地復育,保有所有貝類的棲息環境,在觀察貝殼外,成為貝類的的守護者,讓貝類資源永續利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中華民國貝類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